为贯彻落实省民生实事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丁兰街道社区社会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社区社会工作室的专业服务能力,从而发挥社区社会工作室与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双社联动”作用。2023年3月17日,在绿园弄邻里中心,杭州芋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丁兰街道社工站组织了丁兰街道社区社会工作室的第一次小组督导。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副教授、浙江省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杭州芋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彭何芬老师为本次督导老师。
首先,芋园的项目社工带领到场的社区社工室的社工们体验了“金龙拍拍操”,在困倦的早晨让大家快速热身,现场气氛也迅速活跃了起来。之后进行的自我介绍之“我来夸夸你”将现场的气氛拉到高点,大家在自我介绍之余发挥“优势视角”,夸夸彼此,使社工室的各位社工互相之间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在正式开始本次小组督导之前,彭何芬老师抛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社会工作室?怎样建设好社会工作室?对于什么是社区社会工作室,社工们首先有了自己的思考:有社工认为社区社会工作室不只是组织活动,更是要参与到社区社会治理中去,也有社工提出疑问,社区社会工作室是否需要执证?是否需要有专有的工作空间?除此之外另一位社工则认为,社区社会工作室在开展工作是需要将专业知识运用于日常的社区工作之中,例如信访、综合治理等。对此,彭老师表示肯定,社区社会工作室是建立在社区服务平台之上的,运用专业知识参与社区综合治理的。 
那么,如何建设好社区社会工作室呢?有社工提到可以从社区特色出发,做出属于本社区的品牌。针对这个问题,彭老师从场所、专业制度、团队、理念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四点原则:一是立足于社区实际需求,二是引导社区居民实际参与,三是突出社区本土特色,四是进行专业区分促进专业发展。并且,在督导过程中,彭何芬老师着重强调了“一核双社N次方”建设模式中,街道社会工作站与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的“双社”。特别如丁兰街道社工站的特色品牌项目——老年社会工作照顾体系建设区域创新“1+6”模式,充分发挥社工站的“1”与包含社区社工室在内的“6”的联动机制,打破社工室之间的壁垒,使服务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在督导活动的最后,是各位社工的提问环节,社工们分享了自己当前遇到的各类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分享经验,不仅依靠彭老师的答疑解惑,也为彼此出谋划策。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有社工分享近几年来向守望的目标奔赴所产生的心酸又孤独旅程,不禁激动落泪,在场社工感同身受,彼此同感共情。这就这样,丁兰街道社区社会工作室的首次小组督导在欢乐和泪水中结束。 
|